國立臺灣博物館
來自臺博館典藏的獨木大鼓,是一件兼具儀式性與歷史價值的宗教樂器。經歷長年使用,它的表面累積了不少歲月痕跡,包括水漬、污漬與金屬構件的鏽蝕,鼓身彩繪也有多處剝落與褪色。
在本次修護中,我們以最少干預、穩定結構為原則,逐步進行清潔、彩繪補色與金屬封護處理。表面髒污與水痕在細緻清潔下已清除,彩繪層缺損亦經填補與全色處理,恢復了整體視覺的完整性。大鼓邊緣的金屬鉚釘,則透過物理方式去除鏽蝕後,使用微晶蠟進行封護,以維持穩定狀態並減緩後續氧化速度。
進行這樣一件複合材質文物的修護,我們深刻體會到各材質在環境中的微妙互動。木材、皮革與金屬對溫濕度、光線等因素極為敏感,尤其鼓皮因面積之大,對環境變化反應顯著。因此,後續保存工作不僅仰賴穩定的典藏環境,也建議持續觀察鼓皮鬆緊度變化,必要時可輔以聲音記錄作為參考依據。
在修護過程中,我們也重新思考了這件文物的「使用性」。作為宗教儀式中的太鼓,若未來有重現擊打需求,應由專業演奏者協助選用尺寸、重量與風格皆適合的鼓棒,以避免鼓面損傷,也讓這件文物在當代依然能發聲、被理解。
這次的工作,不僅是修補,更是一種對文化生命週期的回應。我們也特別於鼓身保留三處彩繪層缺損區域,僅做加固處理,以供未來技術進展下的材料分析或聲音研究使用。每一次修護,都是對文物與文化對話的起點;而保存,不只是靜止的維持,更是延續記憶與可能的行動。




